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简称八联中,创办于1939年,位于山东省安丘市,在抗战中几经辗转改编,培养了大批抗日人才。
吾校同学济济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砺汶水滨,恪守总理遗训,养成亲爱精诚之德性,艰苦耐劳之精神,树立复兴民族之责任,完成教育救国之使命。―――八联中校歌
出安丘城沿下小公路西行50公里,就进入安丘市西南部的郚山镇,这里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是抗战时期鲁中山区的西北边沿。70多年前,日本铁蹄践踏中国,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战争年代,在这片抗战的热土上,诞生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简称八联中。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八联中高举教育救国的大旗,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抗日热情,培养壮大抗日力量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办学兴教救亡图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派抗日力量先后进入鲁中山区,大批抗日志士、进步人士也云集于此。在教育救国大旗的感召下,1939年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郚山籍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与齐聚到这里的进步人士一起,创办了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培养发展抗日力量。
八联中校址设在郚山南逯村,借用泥沟、冷家山、南逯等村大户的油坊、商铺,经修缮后作校舍,于农历五月十三日正式开学。当时的经费主要由本地富户捐助解决。开始共有教员七人,除校长李荣锦、训育主任王学信外,其他五人都是郚山籍。校长李荣锦(字制美),管公卞家洼村人,留学美国,曾到省乡村建设学院学习,是王廉全的中学老师,二人关系密切。“七.七”事变后,他们联系回乡,办学兴教,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烽火硝烟砥砺前行
八联中除在本地招生外,还招收了许多来自昌乐、潍县、寿光等占领区的失学青年和投奔抗日根据地的进步学生。批招收233人,同年秋又招收230人。随着学生不断增加,仅靠当地富户、士绅捐助,学校难以维持,办学经费紧张。教职工基本不发工资,教材很少,好多课程要靠教师自编自教。更困难的是缺少粮食。学校只得向时任山东省第八区专员、驻郚山泥沟村的海军陆战队司令杨焕彩求援,勉强得以支撑下去。
1939年底,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陪同重庆教育部要员韩舜卿到八联中督察教学工作,他们看到八联中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学生们奋发上进的学习热情很受感动,一致慨叹:在这烽火硝烟的抗战前线,居然有这样规模正规的学校,实属罕见!从此省政府开始直接向学校拨付经费,当地驻军也增加了资助,使学校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前来求学的进步青年大量增加。一时间,郚山成了山东境内教育救国的繁盛之地。
1940年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只得在墨黑设立分校。但分校开课不久,连遭飞机两次轰炸,校舍被炸毁,遂迁回南逯本校上课。1941年春,学生进一步增多,此时学校只得再次进行布局调整:将部分班级学生迁到杜家庄村上课,称为第八联合中学分校,主任由于益甫担任。
1940年到1941年是八联中鼎盛时期,到1941年底,全校共有教学班18个,总计在校学生882人,教员41人,工人24人。为适应战时需要,八联中实行时期的学制,一年3个学期,每个学期4个月,不放暑假。
八联中的毕业生,一部分走向社会从事教书育人等职业,一部分直接参军奔赴抗日前线,还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了省政府设在郚山店子村的山东省临时政治学院,成为军政后备人才。
同仇敌忾夹缝求生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八联中高举“抗日、爱国”的大旗,师生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创作了“吾校同学济济莘莘,鼓舞沂水下,砥砺汶水滨,恪守总理遗训,养成亲爱精诚之德性,艰苦耐劳之精神,树立复兴民族之责任,完成教育救国之使命”的校歌,以砥砺意志,鼓舞士气。
八联中的日益壮大和广大师生同仇敌忾的抗日豪情,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端恐慌和仇视。
1941年底,调动重兵对鲁中山区进行疯狂扫荡,腊月二十一日,一千余人自沂水窜至郚山,腊月二十二日下午到了南逯,将八联中校舍烧毁,年逾古稀的老教师周丹忱(清光绪举人,安丘东埠人),为掩护学生撤离,自己被鬼子堵在街口。情急之中,他躲进了一家药铺,假装坐堂先生。鬼子汉奸以为他是药铺掌柜,就下令搜身,将老先生掀翻在地,扒去身上的皮袄,抢去身上的财物。又翻箱倒柜,将药铺里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老先生怒不可遏,颤巍巍地爬起来,抡起拐杖向鬼子汉奸打去!,惨遭杀害。
教导主任王廉泉带领师生撤到山里与敌人周旋,由于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不幸身染重病,于当年秋天故去。王廉泉出身教育世家,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学识渊博,他讲课深入浅出,学生们都爱听。据说他讲地理时,背对着黑板上的中国地图,讲到哪个地方,教杆往后一指,错不了!让人佩服之至。他的故去,不仅使校长李荣锦痛失爱徒和“臂膀”,更使八联中学生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师长!
由于不断对郚山一带进行扫荡,长期袭扰,八联中师生经常化整为零,拿起刀枪与敌人周旋,一有空就见缝插针,分散上课。
几经迁转迎来解放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八联中改称山东省立安丘中学,时有高中、初中、简师19个班800余人。这时的省临时政治学院也由安徽阜阳迁回济南,1947年改称山东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8年春,安丘城解放,山东省立安丘中学停办。1951年,安丘县委、县政府成立山东省安丘中学。
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八联中始创于郚山南逯村,后几经迁转,历尽艰辛,为抗日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中一部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也有一部分人作为军政要员去了台湾。至今,在台湾仍有“八联中同学会”。他们身在异乡,却仍惦念母校,思念故乡,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多的八联中毕业生则选择留在了这片热土与这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中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驻外大使。原外交部政治顾问刘绪先、国务院能源办局长于耀文、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全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祥春、山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延岭、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汝聪、台湾著名画家、中华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高滢等都是八联中学生。
岁月沧桑,世纪轮回,七十年光阴转瞬间!只有巍巍太沂山(太平山、沂山),滔滔金龙河,仍见证着当年八联中轰轰烈烈、兴盛繁荣的那段历史;见证着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广大爱国志士、莘莘学子教育救国、驱除倭寇的豪情壮志。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